機構養老是專門用于社會養老的名詞,它是為老年人提供諸如飲食、清潔衛生、生活照料、健康管理、文體娛樂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??蔀楠毩⒌姆ㄈ藱C構,也可為附屬于醫療機構、企事業單位、社會團體、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的部門或分支機構。
公共利益就是“公共利益”的意思。公益事業是指直接或間接服務于社會公共經濟、社會活動和居民生活的部門、企業及其設施。公益型企業是指直接服務于社會公益領域的企業。在我國,機構養老絕大多數是以援助、救助城市“三無”老人和農村“五?!崩先藶橹?,且多不以營利為目的,因此,其公益性質尤為明顯。
與其他服務不同的是,機構養老服務是全人服務、全員服務和全程服務。所說的“全員”服務,是指養老機構不僅要滿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照料需求,還要滿足其醫療保健、疾病預防、護理康復以及精神文化、心理、社會等方面的需求;要滿足入住老人的上述需求,需要養老機構的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,這就是所謂的“全員”服務;絕大多數入住老人都將養老機構作為他們生命中的最后一站,從入住之日起,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就要做好陪老人走過生命最后一程的準備,這就是所謂的“全員”服務。
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齡超過75歲。老化,自然使老年人成為意外事故、受傷、疾病突發死亡的高危人群。另外,養老服務產業是一個投資大,回報周期長,市場競爭激烈的高風險產業。缺乏市場意識、經營意識、嚴格的管理和風險防范機制,必然會加大養老機構的投資和運營風險。
在全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會議上,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指出,養老機構的建設檔次一般應保持非營利性質,不應片面追求高檔豪華;公辦養老機構特別要杜絕檔次過高,避免出現社會福利分配不公的問題。
在養老機構的建設和運營方面,李立國說,要堅持標準建設與實踐應用并重。為發揮其對社會養老服務發展的支撐作用,養老機構的建設不僅要符合相關標準規范,而且要立足于現實,以實現可持續發展。按照標準建設,就是要按照老年人居住建筑、社會福利機構、養護院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方面的標準化要求,實現設計、建設和管理的標準化。養老機構建設要立足實際,量力而行,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。
重點發展養老服務機構的供養型和照料型;在建設地點上,推行社區化,方便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,防止因選址不合理而造成床位閑置;在建設規模上,不能單純追求規模過大,避免養老機構規模過大,入住率低。
李立國還要求,要充分整合和利用養老服務設施現有資源,盤活存量資產,避免盲目開發、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。應鼓勵將閑置的醫院、企業、農村集體防務和各類公營培訓中心、活動中心、療養院、賓館、招待所等改造為養老設施,可采取置換或改用等方式。
目的就是目的,目的就是意圖;換句話說,大就是理想,小就是目標。老人院的服務宗旨是:安排好老人,照顧好老人,讓老人滿意,讓家屬放心,為政府和社會分憂。這類機構決不能只顧追求經濟利益,而不顧老年人的安全、溫暖和利益,否則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政府的制裁。在我國,“老年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”規定,在建設初期,每一家養老機構都要明確服務宗旨,并嚴格按照規定的服務宗旨開展養老服務工作。自然,養老機構服務宗旨的具體宣傳、表述方式也會有所不同。在國內比較常見的描述語言是:“尊老、敬老、愛老、熱情、體貼、服務”、“關心、誠摯、溝通、服務”、“以勤勞、熱情為入住老人服務”、“老人至上、服務第一”、“讓老人滿意,讓家屬放心”、“為兒女盡孝,為政府分憂”等。另外,還可以根據機構名稱巧妙地擬定。